所在位置: 首页 >> 本馆公告 >> 正文

阅味无穷 香满校园——第21个“世界读书日”读者座谈会专家学者发言摘录

2017-05-23 08:18  点击:[]

4月20日,天水师范学院图书馆2017年度获奖征文、优秀读者排行表彰暨师生座谈会在图书馆五楼现刊阅览室召开。副校长安涛教授、实验室建设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安建平教授、科研管理处处长王文东教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李艳红教授、甘肃省大樱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呼丽萍研究员、历史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杨小敏教授、政法学院侯智副教授、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刘勍教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桑仲刚副教授,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富巍教授围绕“读书与人生”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互动交流。愿君与书为友,于书籍中探索阅读之奥秘,在交谈中体味儒雅之学风。

副校长安涛教授:

在第21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校图书馆以“读书与人生”为主题,举办了系列专题报告、数字资源利用讲座、摄影展、征文比赛、青春与梦想校园朗诵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月活动,为推动我校师生积极阅读、营造“书香师院”起到良好作用。图书馆读书月系列活动逐渐成为我校推广阅读的一张名片,也成为师生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生命境界的重要内容。

我校历来重视图书馆建设,特别是在2015年投入1000余万资金购买大型经典纸质图书、电子数据库资源与书架桌椅,极大丰富了图书馆馆藏,为我校师生学习知识、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提供了有力的资源和服务保障。我校师生具有热爱读书,刻苦拼搏的优良传统,而师生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2017年,我校考研上线人数617人,上线率16.45%,教师各类科研教研项目在我省同类院校名列前茅,学生参加全国各类竞赛获奖人数逐年增加。这些都是广大师生平时不断积累、刻苦读书、努力钻研、积极创新的结果。       

大学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场所,也是莘莘学子读书学习的场所。通过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性情、温暖心灵,分享智慧、丰富人生”。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传承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不朽的力量,它是人类活动的最长久的果实,也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读书不仅是个人的行为,也是关乎整个民族的发展。大家要携起手来加强读书氛围的营造,把阅读融入日常生活里,在我们的校园中形成更加自觉读书的生活习惯和良好氛围,让我校真正成为“书香师院”和“智慧师院”。       

最后我提出几点希望,与大家共勉。一是要多读经典、细读经典,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成长的智慧;二是要充分认识读书对生活和生命的价值,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要学会学习,学会读书,掌握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同时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学会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四是要把读书与做人结合起来,完善人格和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五是要真正热爱读书并把读书作为一种巨大的人生享受,懂得读书是一件终身快乐的事情,是伴随着一生的事业,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情趣、有修养、有责任、有担当与有综合创造能力的人。       

科研管理处处长王文东教授:

在阅读中点亮人存在的意义。

阅读不单纯是对书籍的阅读,自然、社会、人生皆可成为阅读的对象。阅读会塑造人生,阅读越持久,在阅读者身上会沉淀更多的经验与信息,阅读者因此而会产生诸多改变。“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生命因阅读而变得优雅与高贵,人生因阅读而变得内涵与气质,心胸因阅读而变得高远与坦荡。阅读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阅读彰显了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是人不同于也高于动物的标志之一,阅读能力越强,证明人的思维能力和水平越高。阅读可以安身立命、完善人格、通晓事理、医治愚昧、交至诚朋友、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使人成功。

我们不仅要倡导多读书,更要讲求会读书,诚如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说:“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不会阅读,可能会读而无味,丧失阅读的兴趣;亦可能会尽信本本,尽言教义,导致脱离实际;或者尽信书而不能自拔,成为盲目的“书呆”。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怎样才能即坚持阅读,又不会走向偏斜之路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要坚持,读书最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发奋,唯有读遍天下书,方能阅尽前人言;要乘早,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要多读,读书如若破万卷,下笔方感有神助;要广泛,既要读专业书籍,更要读专业外的书籍,切忌为读而读;要思考,善于读到纸的背面的东西;要有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大学生而言,阅读是考量我们在学期间是否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大”体现在气量、胆识、阅历、知识、智慧等各个方面,不阅读,则难以成就为学之“大”。但因信息化、市场化、功利化、世俗化、就业难等的影响,“书香满院”、“诗社遍地”、“辩论成风”已成为今天大学追寻的理想。但作为大学生,尽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希望还是静下心来,如饥似渴地去阅读,充实你的内心世界,你的人生会由此而更精彩!       

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李艳红教授:

在阅读中成长。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自我成长的自由之门。读书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大学时光应该读什么、怎样读。首先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兴趣要广泛,文学、美学方面的书籍可以提升和培养审美能力和鉴赏品位;社会、历史方面的书籍可以获得处世待人的经验和智慧;心理、哲学方面的书籍有助于人生的自我启蒙和自我激励;科学、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读专业的书,它会给未来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我们的专业发展。       

怎样读,阅读有四个层次,读、品、融和悟。读、品、融就是走进去,拿得起,对阅读的事物产生兴趣;悟则是走出来,放得下,是通过阅读和学习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认识有质的飞跃。也就是说要熟读、品味、交融和感悟,只有读、思、行相结合,才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让我们用心体会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感悟阅读的境界和快乐,在阅读中一起成长!       

甘肃省大樱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呼丽萍研究员:

在世界图书日到来之际,很高兴能应邀参加校图书馆组织的“读书与人生”的座谈会,刚才几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读书和阅读的意义及如何读书,我想结合我女儿的成长谈谈读书的好处及如何读书。

有人说:“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也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我相信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的时代里,我们大家都应该将读书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习惯。以我女儿为例,从上幼儿园起我们就培养她读书的习惯,在不同年龄阶段为她订阅不同的读物,现在读书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喜欢读书,她从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她目前如愿成为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后研究员。   

我想与同学们谈的另一个观点是,大家如何利用好学校的一切学习资源来充实自己。大学的学习特点是自主学习为主,且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多样,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学习条件。目前电子图书和网络文献资源非常丰富,但我们有些同学不善于利用,如图书馆购买的各种数据库资源,就是很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和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的有利途径,特别是理科生很好的自学工具。网络时代读书的方式变得多元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适应新的读书方式和利用好现代读书工具。   

希望同学们能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让读书成为生命的必须,让读书象呼吸一样自然,更让自己今后的生命因找到读书这一支点更加精彩。       

历史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杨小敏教授:

我简要谈谈对读书的一些认识。

读书面要广。既要读专业书,也要读非专业书。只有书读得广,看问题的角度才会新,认识问题才会深、才会透、才会全面。

读书是有趣的。读书可以让你足不出户领略大自然千奇百怪的神奇魅力,看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逸闻趣事、古代宫廷里的暗流涌动和惊心动魄、不同的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读书是有用的。书是触动人灵魂的东西,当今浮躁的社会更需要读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揭示了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为师之道,为朋之道,为邻之道。

读书先要学会做人。要学会互相的谦让,互相的尊重,互相的理解。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和玉是人们心目中最宝贵而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说,大家一起读书吧!

政法学院侯智副教授:

关于读书与人生,我简要说几点感悟。

扣着的书是一个大写的人,一撇是学问,一捺是人品;打开的书是一双托举的手:一手是成人,一手是成才。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为了明事理、懂人伦,做学问、养人品。       

大学时期是读书最好的时光。一是可以完全凭兴趣去读,哲学、文学、历史、科技、传记都可读,没有太多功利目的,能享受读书的乐趣;二是可以有读书的环境与氛围,在书香满园的校园中,读书自然是一种享受,还有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好,读书即生活。       

大学期间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是有所侧重,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尽量聚焦某一方面;二是勤于思考,不盲从,要形成自己的观点;三是做好笔记,对于学术类的书籍,应做好电子笔记,便于查找和使用。       

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刘勍教授: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李嘉诚说:“知识改变命运”。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上,知识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最大程度地决定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以及人类文化的提升。

对大学生而言,读书学习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还包括人生各个方面的提升和优化。现代社会知识的交流已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范畴,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补齐其他知识的不足和短板,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知识的人。理工科专业的要有意获取诸如文学、历史、地理、艺术,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提升自我人文素质修养;人文社科专业的应积极学习数理化、医学及信息科学等理工科科学精神和科普知识,武装自己的科技头脑。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最大限度和最大范围地掌握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桑仲刚副教授:

关于读书,国内外诸多名家诸如鲁迅、培根、毛姆等都曾专文论说过,究其内容大多可分为“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三个内容。

我侧重要说的是读书的社会功能。我曾在英国访学交流,所见所闻让人深思。但凡在英国呆过的人都会发现,英国人是一个非常喜欢读文学的民族,不论是小商小贩还是大学教授,手里头平时都会有一两本小说,无论在乘车旅行,还是在酒吧漫谈,交流小说故事、探讨社会人生是规定的生活动作。无论在爱丁堡的城市咖啡屋,还是多佛小镇的迷你甜品小站,店员们都会给你推荐他/她新近阅读的有趣书目。一句话,读小说、说小说是英国人的一种行为习惯。除了探讨人性、描写社会,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育人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能力的源泉。

当读书成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文化,成为激发社会个体想象力的社会惯习,它便具有了社会功能:增强创造力,估计这也是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之一。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富巍教授:

读书与自我培养。

读书可以增长才干,实现自我培养。但要注意,这里用的是“可以”而不是“必然”。漫无目的的读书,纵然博览群书,但也帮助不大。有目的的读书,虽然涉猎不多,却也能获益菲浅。

怎么算是有目的的读书?从自我培养角度,如果能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就可以算作有目的的读书了。一是积累知识。雄厚的知识基础是前提。二是搜寻并掌握知识当中蕴藏的规律。很显然,规律来源于知识又高于知识,它是知识的高度概括与本质的反映。掌握了事物的一般规律,人就可以透过纷繁的现象窥见其本质,也就具备了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思维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思维品质的高下。灵活运用思维方法,人就可以从容应对所发现的问题,即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所说其实就是读书的三个境界,我们不妨称之为“读书三境”。如果识此“三境”并在读书时身体力行,读书之人的自我培养就能实现,其才干增长也能够预期的了。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毕业生、考取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李彤彤:

去年今日我也参加了这个读书交流会,让我受益匪浅,今天很荣幸有机会可以和大家交流我的读书心得。通常当我想起他同学介绍我的专业是化学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敬佩,觉得学化学的人脑子很厉害,但是我也清楚,文科生都在心底鄙视我们这些不懂文学,呆板木讷的科学怪人。因此,就像我的有机化学老师王鹏老师说的一样,我们理科生更应该多读其他方面的书籍,来弥补我们的短板,拓展我们的视线,努力成为一个精神富裕且实验能力强的科研人。

独处幽居时,一本书可以是我们的朋友,给与我们无声的陪伴。彷徨的大一,三楼借阅处的各式小说填补了我的生活中的空白,稀疏的书中的故事情节,时光慢慢流淌;大二“呐喊”,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闲暇读了关于仓央嘉措的诗和故事,这个人们心中的活佛,不羁的灵魂并没有被“达赖”这个名号所束缚,依然奔向八廓街,奔向玛吉阿米,让我知道原来世间还有如此真情。

渴望成长时,一本书是很好的催化剂,加快成长的速度。我热衷于打篮球,于是那些篮球技能和比赛规则方面的书籍,清除了我的理论盲点;我喜欢旅游,借阅部三楼那些与旅游有关的书籍让我自己策划了上海之行,临行前还带了一本国学,坐在火车上,看看窗外的风景,再看看书中的故事,在整个旅途中,让我哪怕是一个人都不曾感到孤独;为了投其所好,每次放寒暑假前,我都会去四楼借阅室借几本关于养生的书给妈妈,为了挑选一本合适的书,我几乎会翻阅陈列的所有书籍,这样下来,每本书虽然只是看了个大概,但是受益颇多,一个小小的苹果就含有十几种营养成分,且各自功效不同。

陶冶情操时,一本书可以是一个艺术家。我羡慕那些可以出笔成画的人,于是我也学着描摹,虽然只是借了几本关于简笔画和毛笔字的书,我还喜欢做数学训练,益智健脑。

关于读书我有一个习惯,看到喜欢的句子会随手抄下来,并在旁边附上自己的想法,日后翻看,十分有趣。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历史文化学院毕业生、考取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高晓军:

说起我的读书,我并没有前面老师那么多的经验,我在这里说一下我的四年读书经历。

从大一刚开始时期,我对于历史专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高中的历史认识,并没有过多的理解,偶然之间在图书馆读到钱穆的《国史大纲》,这让我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课本上的那些“事件”,也不仅仅是用一两个“专治”、“封建”等词语可以讲述清楚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阅读那些专业的书籍,在这个过程中我受到专业老师的帮助。我接触到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首先一点,这本书让我大概了解了古代读书人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大学》一文基本勾勒了古代读书人的思想轨迹,再者对我而言,这本书对我个人的帮助,追思先贤,反躬自省。

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学习论文写作,经过一段时间,我开始撰写我的第一篇论文《传统“新民”含义的近代化历程考论》。之后我将对历史的学习从思想入手的这种模式慢慢开始转入到真正历史的学习中,基于对古代思想的关注,我将这种关注转移到古代的士大夫这一人群。这时我接触到了阎步可先生的著作《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从他对“士大夫”这一阶层的介绍,我认识到了中国古代的这一社会结构如此稳定,这与“士”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开始关注“士”这一阶层,而在阅读《史记循吏列传》的过程中,我对循吏这一形象所代表的内在文化含义产生了疑问,从而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学术界也对此众说纷纭,但是我认为,不管怎么说,司马迁笔下的“循吏”士大夫的倾向是明显的。总之,带着问题去读书,以着力解决问题去思考,将会取得明显的进步。

      

       

       

      

       

      

       

       

       

上一条:“知识视界”微信图书馆简介
下一条:图书馆举行熊东遨先生一行图书、书法和绘画作品捐赠活动及“读书与人生”系列主题报告

关闭